AI,似乎已经成为未来互联网战场的入场券。
俯瞰国内当下的AI产业发展,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们来说,大致有两条入局路径。
首先对于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超大型企业来讲,入局意味着从芯片层、模型层研发开始,再到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应用软件,从产业角度出发在AI领域展开探索,实现从技术基底到实际应用的全链条布局。
但搞AI不仅烧钱烧成本,还需要强大的技术、人才资源整合能力,BAT毕竟是少数。对于在技术上稍微落后,或并不“富裕”的中小厂而言,“从头开始”并不现实。
相对于AI垂直领域的初创公司们来说,他们又已经拥有不小的体量,以及相对成熟的用户群体及商业模式,如果说初创企业们还存在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可能性,对于已经“开上飞机”的中型互联网平台们来说,梭哈AI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AI不能乱搞,更不能不搞。
对于微博、虎扑、Soul等一系列互联网社区来说,AI在应用层面的火热有目共睹,无论是AI绘画一年来的火爆,还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AI的高曝光,都为他们提供参考。首先让用户用上AI相关的功能,在应用层上率先落地,或许才是相对实际的道路。
社区AI,八仙过海




AI应用,问题重重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社区选择将AI作为新的发力点。
前不久,虎牙直播AI聊天系统获批的消息收获了不少关注,从社交软件、公共社交媒体,再到内容平台、直播平台,都在AI领域不断探索,尤其在对话式AI领域,更是一跃成为平台必备的新功能之一。那么,AI真的能成为互联网社区的新发力点吗?
答案可能不是肯定的。
以上述几个案例来看,AI对于互联网社区的助力仍旧要打个问号。“其实你去体验很多平台的AI对话产品,效果很好的并不多。”AI领域从业者达洛告诉刺猬公社,“相对于ChatGPT、文心一言这样的产品来讲,很多社区并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他们的AI功能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其他开源AI。”换句话说,“自研”的成分并不高,因此许多对话AI的能力不强,表现也欠佳。
以虎扑的女娲AI为例,尽管能够通过其与各种“名人”进行对话,但对话的质量并不高。“其实对话很机械,单纯是玩个新鲜感。”一位体验过女娲AI的虎扑用户向刺猬公社表示,在他看来,相对于ChatGPT等头部玩家,虎扑的AI对话是非常不成熟的,“它很难理解你的一些语义,输出的语言也很‘翻译腔’。”
微博的明星AI情感伴聊功能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功能上线初期,很多粉丝与演员李兰迪的AI助手展开对话,但对话的效率并不高,针对很多问题AI无法做出回答,整体风格也相对“官方”,想要通过AI对话与偶像拉近距离感并不现实。
“这可能是由于大模型对于明星微博文本的学习决定的,学习的数据不够多,很难实现更好的效果。”达洛告诉我们,学习明星微博文本是一个捷径,能够很快学习到明星的语言风格特点,但也很容易导致聊天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明星AI很健谈,另一部分则与机器人无异。

对于AI苟蛋这样的专业聊天机器人来说,尽管文本聊天已经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在语音等表现形式上,仍旧带有明显的AI痕迹,如何将虚拟恋人、虚拟朋友训练的更加真实,也成为了AI玩家们的关注重点。
除了用户体验方面,从道德到版权,对于这些AI产品的拷问同样存在。微博推出的明星AI情感伴聊功能为一部分粉丝用户带来了“福音”,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这并非好事。
功能推出后,迅速在微博引起讨论,很多人随即呼吁微博停止这一功能,在反对者看来,大多数的明星微博本身已经是团队运营,缺乏个人色彩,在私信领域引入AI则更是将明星符号化,成为针对粉丝的消费工具。
另一方面,明星AI的话语也很容易被断章取义,产生法律层面的风险。这种担心不无风险,尽管微博会在聊天气泡上标注AI,但也很难保证有问题的对话内容不被人曲解,从而投射到明星本人身上。
更难以解决的是,针对“冰冷”的AI,很多人会将其作为情绪垃圾桶,甚至是解决个人欲望的工具。虎扑的女娲AI在经历短暂测试后很快就下线了,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用户对于对话AI的“滥用”。
“虎扑的对话AI可以创建很多角色,其中不少是明星、名人,一些Jr(指虎扑用户,作者注)就会‘整活’。”在众多对话机器人中,“擦边”类型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一些用户会对其中的部分女性对话角色下达色情向的指令,其中不乏形象为明星的机器人。

“虎扑的对话机器人效果不好,但很听话。”相对于网络上更多比较“克制”的对话式AI,虎扑的对话机器人似乎没那么多禁忌,在许多用户po出的截图中,都能看到明显的“擦边”内容。
对话AI被部分用户视作某种越界的伴侣,同时还使用着公众人物的形象及信息,这很难不出问题。平台官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女娲AI在App中被下架,目前虎扑中能够使用的AI功能只剩下了AI作画。
避免让AI成为恶意与欲望的承载体,已经成为所有互联网平台共同面对的问题,一旦AI功能被异化,非但不能为平台带来新的生机,反而不利于社区的良性发展。
现如今,B站评论区的“AI课代表”也不再成为活跃气氛的工具,甚至成为了不少用户体验App的减分项。“评论区前排都被AI用没营养的总结占领了,好的有趣的评论反而被排在了后面。”过度整活总是会被反噬,当新鲜感被消磨殆尽,情绪也随之而来。
“这是所有平台目前都在面临的问题,AI作为一个新技术,能够在早期为用户带来一些奇观,提升用户体验。但猎奇并不长久,归根结底还是要找寻到正确的赋能方式。”互联网资深从业者路言表示,平台对于AI技术的运用最终仍旧要落在用户上,如果没人用,用不好,那么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从内容创作到实用工具,AI该如何赋能平台?
除了简单的个人形象动漫化、图生图二次创作外,还有AI特效滤镜、AI证件照等多种玩法,大大激发了用户的创作欲望。目前抖音AI绘画相关话题已经达到了250亿次播放,各种AI特效的运用更是数不胜数。
图源抖音
图源淘宝
图源B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