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一位大叔社群的群友,发出灵魂一问:
昨晚上的世纪pk,有人刷到吗?
大叔还以为说的是女足世界杯决赛呢,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场pk是在抖音直播。
pk的两位网红呢,号称大爷和大妈圈的顶流网红——1800万粉丝的@一笑倾城 和1000万粉丝的@秀才。
一笑倾城
秀才
昨晚(8月16日),倾城和秀才的直播间,二人合起来吸引了超2000万人观摩,创造了二人历史最高数据!
什么概念呢?
张兰的“床垫”事件最火的时候,一场直播也就2000多万人观摩,但时长都在16个小时,而人家俩人最多也就直播三个小时。
继续回到昨晚的“世纪pk”,其实大叔也不懂为啥叫这么名字……
昨晚(8月16日)22点,两边直播间加起来,同时在线人数超过40万人!
刘耕宏败了,当年的耕宏男孩女孩已不知去向,反倒是大爷大妈在成为刷短视频的重度用户。
直播间里,基本被分成了两群人:
一群人是被这场“世纪pk”意外拓圈覆盖到的年轻人,大家不仅纷纷实名制观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起哄,大叔以为是托儿呢,大家以各种说法,刺激大爷和大妈们为了各自的“偶像”,刷火箭,刷嘉年华!
其实,不论是形象还是内容,一笑倾城和秀才根本不是00后们的“菜”,但架不住太火了,产生了流量溢出效应,并开始吸引00后群体的关注。
年轻人开始制造各种段子,最有名的一个段子是:
在“倾城”的直播间蹲爸爸,在“秀才”的直播间蹲妈妈。
甚至有网友在“倾城”和“秀才”的短视频下面,看到了父母的留(情)言(话),据说非常尴尬。
b站、小红书和微博上,都是一笑倾城和秀才的段子。
另一群人就是00后的父母,他们可不是来围观的,而是为自己爱的“偶像”,真金白银地充电(钱),大叔看到不止一个网友或者自媒体写到:
这一男一女加一起,一晚上能掏空一个省的养老金!
有这么厉害?
由于第三方平台无法查询一场直播打赏的数据,我们只能从一些外部信息上,寻找一些证据。
比如大叔看到,有网友在微博提到,@一笑倾城 的榜一大哥是60级,花2000万才能到这个级别。
当年,大叔给超级女声用手机短信投票时,万万没想到,如今的大爷大妈们,为了自己的偶像赢下pk,愿意花几百到几千块不等,去抖音充值,刷花、跑车、轮船、火箭、嘉年华。
要知道,充值一个嘉年华需要人民币2888元,这是不少老人在四线老家一个月退休金。
网上还流传这么一个故事:
“勤姐,我每天都会默默关注你什么时候来直播间。弟弟我没读过什么书,比较腼腆,有些话说不出口,但年龄不是问题,老弟有颗爱你的心,这就够了。”
某晚,秀才在直播间与一笑倾城“pk”。他深情表白完后,结果“勤姐”没有刷2888元的马车,刷了一辆120元的保时捷。秀才急了:“勤姐,保时捷不行呀!要马车!姐,还有30秒,别等了,快刷个马车!”
在秀才表白之前,当晚她已刷了3500元的礼物。离PK结束仅剩5秒时,这辆价值2888元的马车终于出现在了直播公屏上。这晚,勤姐以6万浪音的礼物,占据了“榜一大姐”的位置。
大叔没有看到原直播,不好评价真假,但下面这个事,确实是真的,且被媒体广泛报道。
6月中旬,有一位72岁的大妈,跨越1700公里,从吉林坐火车到安徽亳州,只为见一面这个口口声声说“年龄不是问题”的网友——秀才。
路人担心她的安全,以为遇到了电信诈骗呢,于是报了警。但这位大妈的回答很醒脑,她说:“上了岁数就不兴见网友了嘛,我非得要见见这个人!”
到底@一笑倾城和@秀才的2800万抖音粉丝,是一群什么人?真的是大爷大妈吗?
来自抖音数据第三方提供商——达多多的数据显示,在@一笑倾城1800万的粉丝中,80%是男性,53%是50岁以上,94%在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简而言之,可能就是你在老家的、领着退休金的父亲。
以上是@一笑倾城 的抖音粉丝画像(数据来源:达多多)
而@秀才的1000万粉丝恰好与倾城在性别上实现互补,76%女性,其他数据则很类似:64%是50岁以上,96%在二三四五六线城市,也就是你在老家的、领着退休金的母亲。
以上是@秀才 的抖音粉丝画像(数据来源:达多多)
也就是说,900万退休大爷和和600万退休大妈,昨晚在抖音直播给网红充钱。
另一头呢,今年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万,失业率……据说相关部门不公布了……
反观,大妈们对@秀才的爱,已经完全融入了生活。
在秀才的短视频留言区,不仅有一日三次的问候,还有太多的表白,甚至有人比赛情诗,还有大妈提到“家人刚脱离了危险期,从icu病房出来,就第一时间来看秀才弟弟”。
还有一些更加直接的……
无独有偶,大爷们也为@一笑倾城“疯狂”。大叔就不形容了,你自己看吧。
抛开大爷大妈拥有对自己退休金的绝对支配权不谈,反正经过昨晚的pk和分析,对大叔的认知还是挺颠覆的。
从传播的角度,我谈3点感受吧。
根据最新的数据,微信的月活超过13亿,抖音的月活在7亿,快手的月活是*亿。虽然抖音和快手的整体数据远不如微信,但其实只有短视频才真正拉平了网络世界。
怎么说呢?因为浏览短视频的门槛是最低的,不喜欢就划过去,喜欢就多看几遍,要比图文时代“友好”太多了,不然72岁的大妈怎么追星到安徽了呢。
很多人吐槽,为什么微信不能像移动qq那么“好用”,其实,微信的功能现在已经越来越复杂了,功能越复杂,其实就是把门槛又抬高了,而移动qq现在都是最聪明的学生在用。
从这个角度,短视频确实牛。谁能替代它,都说是vr和ar,大叔觉得有点这个趋势吧,至少连刷这个手势都不需要了,眼球解决大部分问题,门槛又低了。
年龄、性别、城市、收入、喜好……几乎所有平台都在给用户打标签,颗粒度越细,平台越“懂”你,给你推送的内容、服务或商品就越精准,拥有同一类标签的人,就是一个圈层。
在基于私域的微信,这个圈层可见,如你的行业群、你的爱好群、你的小群业务群;在基于公域的抖音,这个圈层不可见,由算法掌控,但偶尔可以,比如上文提到的直播间和留言区,精准的内容,让同样标签的人群出现。
拼多多的崛起,当时让很多人诧异,按照这个逻辑,短视频赛道至少还能容下一个“拼多多”,而不只是抖音、快手和视频号。
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虽然抖音月活超过7亿,中国网民11亿,但大家其实是割裂的。平台按照标签做流量分发,我只看我喜欢的内容,信息茧房由此建立。
信息黑洞这个词,是大叔发明的,指的是我们每个人丢到朋友圈的链接或者其他素材,这些素材被谁看到了,又被转发了,都是黑洞,不可知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叔和今天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能被一笑倾城和秀才“覆盖”呢?就因为这个事破圈了,从“大爷大妈圈”到了“研究新媒体传播的圈层”。
反过来,我们做社会化传播策略之前,应该想明白两件事:一个是怎么进入一个明确的圈层,另一个是怎么从一个圈层破圈到其他圈层。(万能的大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