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网络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各种不可信的参与者们。他的协议中会设计到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并且违反的成本要比潜在收益还要高。
然而,就像其他的复杂一些的系统,区块链有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他们之间以一种难以预测的方式互相作用着,所以很难管理或者调节。
每一个个人部分都可以进行调节。但是,当整体变得要比其各部分的总和要大的时候,如果对构成整体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及在其中存在的动力学没有一个好的理解的话,就无法实现管理。
这篇文章讲述了影响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系统管理中的多个层面。它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管理结构:区块链中的基础设施的管理以及区块链外的基础设施管理---每一个模块都是由内生和外生成分所组成的,这对于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的整体管理结构来说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
管理的层次
如果我们查看一下区块链管理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们会看到大多数基于区块链的分散性应用程序在他们的管理中都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1.互联网协议层:例如,TCP/IP协议
2.区块链技术层:例如,以太坊协议
3.分散性应用程序(DAPP)框架:例如,DAOstack
4.DAPP层:例如,Sapien
每一个层次去实行自己的管理结构,他可能会影响或者是被其他层次影响。这些不同的层次的设计和执行包括了多个个体,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社区,可能或者不能彼此沟通。
集体一些说,底层社区经常执行他们自己的管理结构,很少去考虑到上层的管理系统的实施。然而,在做这些的时候,他们最终支配了来自上层的应用程序会如何运行。
例如,DAOstack,一个我参与的项目,它是一个DAPP的框架(第三层次),建立在以太坊区块链之上。所以说它是受到特定的基于区块链网络的管理条规来管制的。
然而,DAOstack还实行了他自己的协议,该协议决定了人们如何与平台之间相互作用的,以及他们可以如何在其之上建立新的分散组织。在DAOstack之上施展的应用程序(比如Sapien),将依次拥有它们自己的管理协议,专门用于DAPP(第四层)。
因此,任何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首先是受到其自己的管理条规来管理的,但是也会间接的受到其运行平台的条规所影响:确保相关智能合约(第二层)正常运行的以太坊区块链技术,以及让一切运行起来的互联网(第一层)。
每一层的管理可以去分成两个独立部分:
· 基础设施管理
· 基础设施的管理
这两种机制或多或少的和平相处,他们致力于根据他们自己去调节一个特定的平台或者基础设施有时候是分开的,有时候是相互对立的一套规则。
根据分析的重点来看,这两种机制可以被视为在一个特定的社区内源生长或者是在一个社区外源性生长。内源性规则是由社区来阐述的:他们是一个试图通过一套自我规定的条规来进行自我管理的社区(例如,不严肃的着装规定)。
外源规则是通过第三方建立且加强的,是针对于社区外部的,但是仍然有能力去通过一套要求社区成员遵守的(例如校服)条规去影响到它。
管理模式
基础设施管理是指嵌入式的引用硬编码规则到技术平台。它通常着重于规则执行的过程,而不是规则指定(至少关于初始规则这方面)。
举例来说,在以太坊这种情况下,内部条规指的是区块链协议和一致性的算法(第二层)。从DAPP的角度来看,内部条规包括嵌入在相关智能条约(第三层和第四层)中的决策程序和技术条规-----鉴于潜在的以太坊协议具有外源性质。一些各种不同的其他的外源条约也是存在的,像TCP/IP和其他的互联网协议,让人们有可能去发现并与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互联网相连接。
让这些条规在基于区块链网络内部生存的时候,我们会参考由基础设施所管理,作为‘区块链之上’的管理。这些条规直接编程到区块链为基础的网络上,这就保证了他们会以安全且分散性的管理来执行。
有时候,区块链上的管理规则也会明确指出并修改他们自己的程序:就像我们可以去规定如何去指定法律,修改或者废除法律,我们可以设计协议条规,来定义可以制定,修改或者撤销协议规则的程序。
用Tezos来举例子:一个自我修改的区块链,在那里,人们有能力去修改协议规则----包括修改规则的条规!
基础设施的管理指在存在于一个技术平台之外的所有力量,但是仍然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和运行。这些规则会在社会和制度层面上运行,而不是在技术层面上。内源条约包括规则,社会规范,习俗以及由一个促进和谐的特定社区所发展和认可的其他管理结构。
例如,在开源社区的开发人员比编制规则和程序来决定开发和展开一个开源软件项目。同行评议通常会强制性的实施这些规则,尽管社区可能也会实施形式化的执法和监管机制。不遵守这些规则可能会受到社区或者其他形式的社会惩罚的排斥。
在区块链为基础的网络中,我们经常将基础设施的管理作为区块链之外的管理,因为管理规则是在区块链基础设施之外去存在并实行的。与区块链上的管理规则是相反的,这些规则不是自动去执行的:他们需要一个第三方权利去执行和监督。
对于大多数区块链社区来说,内部规则包括所有的规则跟程序,这些规则跟程序用于决定在协议中实现哪些改变,包括了对大众的决定。在比特币中,这些是经过比特币改进提案(BIP)所完成的----这是一个非正式的机制,人们可以对比特币协议提出新的特征跟改进方案。
以太坊实现了一个相似的系统,提供给人们去提交以太坊的改进方案(EIP),这是一个非正式的程序,人们可以去建议和请求修改以太坊协议或者代码。然而,这些程序没有约束力度。开发人员社区评估这些提议,并决定他们是否(如何)应该在代码库中所实行---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问题。
在这些提议被接受和被实现在代码中的程度上,基础设施的管理有能力影响基础设施管理。换句话说,因为区块链之外的管理通常是为了改变潜在的区块链协议的规则,它有能力改变区块链之上的管理结构。
外源规则既不源于社区也不受其选择,而是他们有能力影响其活动。
举例来说,尽管他们不直接应用与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网络,国家法律可以影响这类网络的运行。当然,因为法律本身是具有领土性质的,如果违反法律,他们会受到一个特定的司法管辖范围内的国家法院系统强制实行。然而,只要我们开始解决真实世界的资产(与纯数字资产相对立,法律条规将必发挥他的作用,可能会违反法规的规则。
也许在内源和外源条约中最清晰的阐述是来自于最近发现的儿童色情图像以及比特币区块链编程的链接。这种类型的内容是违法的,而且国家法律规定到,这种有害的内容应该被制止。
然而,根据比特币的内源规则,区块链是不可改变的:节点不能任意删除或者修改已经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内容。
在区块链的不可改变性质和欧洲被遗忘的权力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紧张关系,这让人们有权要求去除掉和删除一些关于他们的特定的信息,只要这类信息被认为是不相关的,过时的,或者是不恰当的。
政府或者是其他的相关监管机构强加这些外源规则以确保公共秩序和道德。他们的目标是促进特定社区或者是公共的利益------有时候会牺牲其他社区的利益和规范。
把他们都整合在一起
今天关于区块链之上和区块链之外管理的讨论大多数集中在内源规则上。然而,这结合了内源和外源规则,最终决定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平台的管理将继续运行。
在我们可以开始了解区块链管理之前,我们需要采用一个生态系统的方法,去观察可能会影响这些平台们运行的各种力量,以及他们如何相互关联。
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内源规则而忘记外源规则。这就像试图了解那些脱离了他们的社会背景的人们,分析一个细胞而不去看它所在的这个肉体,或者说忽略它整体的部分。(Bianews编译 来源:coinde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