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评海归废物
鞭牛士 1月25日消息,据社交媒体上“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的自我介绍,这里的3万多名成员大多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失业失学者”,日常讨论话题多为“事业之废”和“生活之废”:应聘面试中的挫败感,工作期间的不适应感等。种种不满导致内心备受煎熬,最后逐渐失去了奋斗的欲望。
“海归废物”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对于过往仅靠一纸“洋文凭”就能在国内就业市场获得就业便利和优势的市场纠偏和调整行为。在破除学历崇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妥善破解引发“海归废物”这一现象的现实困境。
事实上,我国对于留学人才归国仍然非常渴求,不仅是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制造业等岗位,对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投资理财、工商管理以及人文社科、艺术设计等所谓的热门专业,也需要更多国际化人才的加入。“海归废物”,自嘲可以,切莫当真。
以下为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