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快被信息淹没时,和灵光的对话帮了我
鞭牛士 2025-11-28 17:58

赫拉利写现代人的信息焦虑时,有一句话我很认同:

我们不缺信息,我们缺的是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内容被无限堆高,真正被消耗的往往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

图片

最近用蚂蚁的灵光,我第一次感到,

也许对于到处都是信息墙的我们来说,

少就是多,这是灵光的信息审美。

比如我那天看新能源车越看越乱,就随手问了一句:

帮我解释一下新能源车的补能体系

图片

灵光没有立刻倒知识,而是先把问题折叠成几条干净路径,再补一张简单的直观表格,

最后的最后甚至给我丢了个可以操作的小应用,

那种信息刚刚好的感觉,很难形容,就像有人替我把桌面清了清。

同一天,我想比较几种购车方案,都准备接受一段冗长的计算说明了。

算一下不同续航的新能源车一年电费多少

图片

对话框里竟然直接长出一个能拖动的电费计算小界面。

不是跳转,不是链接,并不冗长,

是一个就在这里的小工具。

图片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灵光的回答并不是一段说完就拉倒的话,而是一个能持续互动的界面

和面对面交流一样,

在界面上点击就好像我可以比划着手势说,如果这样呢?

再后来,我在规划出差路线时懒得开地图一个个找,问了它一句:

我下周去重庆玩两天,该怎么安排路线才能轻松一点?

图片

灵光把山城的路线自动铺成一张干净的多点地图,

图片

不仅告诉你怎么走,还把每个节点拆成两三条思路放在下边。

这种视觉即答案的感觉,比起看长文字舒服太多。

我也试着让它做些更琐碎的小任务,比如:

把中国不同城市的房价与平均工资拉一张对比图,不需要太复杂。

图片

它给我的是几张可阅读、可调整的小图表,

帮我把数据整理到该待的地方。

当我提出一个个很模糊的问题

灵光却总是能给我,很恰如其分的回答

那种对话里藏着一个思路整理器的感觉,会让你意识到

它的价值不是答,而是帮你把问题变成能处理的形状

我后来明白,这才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

除了好看,还要好理解、好吸收、好继续

图片

它不强调自己强,而是强调让你轻松。

不强调炫技,而是强调让信息占用最少的注意力。

在信息密度越来越不讲武德的今天,

“让复杂,变简单”

这反而是一种很罕见的温柔。

用久了会发现一个小变化:

我不再害怕问问题

因为我的问题可以模糊,

灵光会先帮我整理,

再帮我呈现,必要时还帮我生成一个小应用。

图片

每段对话最后还会给我一句“一言以蔽之”

怎么说呢,有温度的AI实在太打动人了。


如果 AI 的未来是靠表达能力分胜负,

灵光已经在那个方向上往前迈了一步。

今年来了好多大模型应用。

它们能把问题说得更完整,

却也不经意间把文本越垒越高。

不是不聪明,而是太满、太密、太费力。


灵光的路径选得不一样。

它不追求在回答里堆更多内容,

而是把信息折一折,更快看懂、更容易上手。

把那些需要反复确认的小事变成对话里的即时工具,

把混乱摊平,

把注意力从密不透风的文本里拉回来。

信息没变少,

但变得顺手了。

所以我说,少就是多,

信息不会减少,但我们的理解成本可以减少一点。

灵光做的,就是这件小而大的事。(转载自AI普瑞斯)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