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只打开「算法黑盒」还不够,货拉拉负责人又被约谈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24 08:11

市场监管总局的官网挂出一条消息,说最近把货拉拉的负责人叫去谈了谈。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毕竟货拉拉现在是咱们城市里拉货搬家的头号选手,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过。


但监管部门亲自出面约谈,而且点名要它遵守《反垄断法》,这背后的信号,值得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

先说说约谈本身。


这不是货拉拉第一次被叫去“喝茶”。


往前捯饬几年,交通部门就因为它搞“一口价”把运费压得太低,让司机师傅们赚不到钱,狠狠批评过一顿。


这次换成了市场监管总局,规格更高,关注点也从“司机赚不赚钱”升级到了“市场公不公平”。


核心就一句话:你货拉拉别仗着自己块头大,就搞些小动作,把同行挤兑得没活路,把司机和用户都当韭菜割。

这话听着有点重,但放在今天这个环境下,一点都不意外。


这几年,从网约车到外卖平台,再到现在的货运平台,监管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平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你做大了,就得担起更大的责任,不能光想着自己赚钱,把上下游都搞得怨声载道。

那么,货拉拉到底做错了什么?

或者说,它为什么会被盯上?

咱们先看司机这一头。跑货拉拉的师傅们,这两年没少在网上吐槽。


最常见的抱怨就是“钱越来越难赚”。


平台抽成多少?

规则怎么定的?

派单的算法到底偏不偏心?


这些对他们收入至关重要的东西,过去就像个黑盒子,司机只能被动接受。


有时候辛辛苦苦跑一趟,发现运费还不够油钱和平台抽成,纯属“倒贴”。


更气人的是,有些订单系统派给你,你接了,结果到地方发现是假单或者客户临时取消,白跑一趟,损失还得自己扛。

用户这边呢,也不是没意见。


价格不透明、临时加价、服务标准不一,这些投诉也时有耳闻。


虽然货拉拉方便快捷,但体验上的小疙瘩,积累多了也让人心里不爽。

说白了,平台、司机、用户,这三者本该是一个共生共荣的三角关系。


平台提供技术和流量,司机提供运力和服务,用户支付费用获得便利。


理想状态下,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但现实往往是,平台利用自己掌握数据和规则的优势,不断向两端挤压,把利润的大头留给自己,把风险和成本甩给司机和用户


时间一长,这个三角就失衡了,司机没积极性,服务质量下滑,用户抱怨增多,最后平台自己的口碑和根基也会动摇。


监管部门这次出手,核心就是想把这个失衡的三角掰正。


要求货拉拉“推动平台规则与算法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这话翻译过来就是:


别藏着掖着了,把你们那套“派单秘籍”和“抽成公式”拿出来晒晒太阳,让大家心里都有个谱。


司机知道怎么接单能多赚钱,用户知道价格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才公平。

有意思的是,货拉拉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今年三月份,它就高调宣布自己是“行业内首个公开算法的货运平台”,还发了个公告,说要优化派单逻辑、搞自动降抽成、给低价订单动态涨价。


五月份又开了个会,成立了个“算法顾问团”,听着挺唬人,说白了就是请些外部专家来给平台的算法挑挑毛病,提提建议。

它还承诺,今年要给司机“降佣”2.3个亿,再拿出7000万来补贴订单,直接给司机发钱。


上周,也就是9月18号,货拉拉还在深圳搞了个“算法协商恳谈会”,请了几个司机代表坐下来面对面聊,最后还签了个《算法和劳动规则专项协议》。


这些动作,明显是在回应外界的批评和监管的压力,试图给自己“洗白”。

但问题在于,这些承诺和动作,到底有多少是真金白银落到了司机师傅们的口袋里?


算法公开了,司机们真能看懂吗?


看懂了又能改变什么?


降佣两个多亿,摊到全国上百万司机头上,每人能分多少?


这些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的矛盾:平台追求的是效率和规模,是数据和增长;


而司机追求的是稳定和收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


平台希望用算法把每一个订单、每一分钟、每一滴油都利用到极致,实现所谓的“最优调度”;


但司机不是机器,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应对路上的突发状况,需要养家糊口。


当平台的“最优解”和司机的“生存需求”发生冲突时,谁该让步?

监管部门的约谈,其实就是在给平台划一条红线:


你可以追求效率,但不能牺牲公平;


你可以用算法,但不能搞“算法霸权”。


司机和用户不是你平台增长故事里的背景板,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合理的诉求。


忽视他们,最终会反噬平台自身。

咱们再把眼光放远一点。


货拉拉为什么这么着急?


今年四月,它第五次向港交所递了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2024年它赚了差不多1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而且已经连续两年盈利。


这个成绩,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算是相当亮眼了。但资本市场看的不仅是过去的业绩,更是未来的潜力和风险。


一个内部矛盾重重、司机怨声载道、监管频频敲打的平台,它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它的估值还能撑多高?

所以,这次约谈,对货拉拉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压力在于,它必须正视并解决平台生态中的深层次矛盾,不能再用“增长”和“效率”来掩盖所有问题。


动力在于,如果它真能把司机和用户服务好,建立起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那么它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反而会更稳、更持久。

那么,作为普通用户,这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一个健康的平台,最终受益的一定是用户。当司机收入有保障、工作有尊严时,他们的服务态度会更好,干活会更用心,纠纷会更少。


当平台规则透明、竞争公平时,我们作为消费者,才能享受到更稳定、更优质、性价比更高的服务。


反之,如果平台一味压榨司机,导致司机流失、服务质量下降,最后倒霉的还是我们自己,要么叫不到车,要么价格飞涨,要么服务缩水。

说到底,货拉拉被约谈这件事,表面看是监管对一家公司的规范,深层看,是整个社会对“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反思和校准。


我们欢迎科技带来的便利,比如动动手指就能叫来一辆货车,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但我们不能接受科技成为压榨的工具,不能接受效率的提升是以牺牲公平和人文关怀为代价的。

一个好的商业社会,应该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面地赚钱,有尊严地生活。


平台是连接者,不是主宰者。


它应该像一座桥,让司机和用户顺畅地连接,各取所需,互利共赢,而不是像一个抽水机,把两端的资源和利润都吸到自己肚子里。

货拉拉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拭目以待。


是继续在“唯增长论”的老路上狂奔,直到撞上监管和市场的南墙?


还是沉下心来,真正把司机和用户当成伙伴,构建一个更健康、更长久的生态?


这个选择,不仅关乎货拉拉一家公司的命运,也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城市货运服务。

希望下次再看到货拉拉的新闻,是因为它又推出了什么真正惠及司机和用户的好政策,而不是又被哪个部门叫去谈话了。


毕竟,一个能让司机笑着接单、让用户安心下单的平台,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拉货神器”。

货拉拉,路还长,别走歪了。(转载自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