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米发了手机背屏板的新机预告,外加之前跳过16,直接叫小米17,甚至都变成了17,17pro,17pro max。
一堆人说小米蹭热度。
一时之间各种小米段子开始乱飞。
但这,恰恰就是他们想要的,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小米不知道自己强行对标iPhone会被各种嘲讽吗?
他们知道。
但更知道,就得这么干。
挨骂根本不惨,惨的是没人看没人记住。
如果能被记住,但被骂的点又并非产品质量或者法律法规这种致命点,那挨骂,就是大好事儿。
这叫小骂,大帮忙。
越多人骂,他们越开心。
尤其是今年,手机这个行业已经过饱和了,所有人都要争取用户的关注,哪怕是嘲笑声。
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
不懂?
先把陈奕迅老师的《浮夸》循环100遍才算入门。
唯一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产品行不行。
产品够硬,再多的骂,到最后也只会反转。
产品不够硬,再多的掌声,也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su7一样,之前都是说像保时捷,说那个小米logo贴在车头上跟小爱音箱成精了一样。
结果配置价格一公布,瞬间就不好笑了。
后面su7 ultra赛道上几圈下来,保时捷发条微博,所有米时捷段子彻底成了过去式。
一辆车看起来像保时捷,的确可笑。
但开起来也像,事情就有趣了。
这时候回头看,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产品开起来像保时捷,那之前所有看起来像保时捷的讨论,对你来说,全都是纯正的增益。
纯粹的,欲扬先抑。
这时候再看小米17的事情。
跟产品质量问题相比,一个改产品序列能有什么负面?
骂,放开了骂,使劲儿骂,刷到全世界都在骂,骂呗,无伤大雅。
再多的段子,也并没啥真正的影响。
因为最终还是落到产品行不行上。
另外客观上,现在是不是都等着看小米笑话了?
是不是前所未有地关注了?
只要机子硬,大负面随时给你变成大正面。
骂的人越多,被动关注的人就越多,好奇的人就越多,产品发布时炸圈的效果就越好。
而同行的感受,就越遭。
别忘了,手机圈这两个月可是有一堆品牌旗舰等着抢滩登陆。
个个都是来跟你拼命的。
他们看到小米这个无伤大雅的热度,做梦都要气醒了。
不对,是气的根本睡不着。
另外,从产品定义上,小米已经赚大了。
所以小米这次改名造成的客观效果是,所有人都拿小米跟果子比了,这就不至于被拿来跟其他安卓手机对标。
如果小米不这么做,所有人就会拿来跟其他安卓厂商比。
而现在小米这么做了,你就是嘲讽小米,那也是跟果子比。
当你把这俩放一起的时候,小米只有小赢中赢大赢特大赢秦始皇做托马斯三百六十度的赢。
你点开社交平台,一搜索iPhone,就能看到小米。
前一秒还在骂小米,下一秒短视频就用《小米和iPhone谁才是正宗17》冲击你的屏幕。
那一刻,你就知道很多广告投放都是虚的,只要操作足够骚,有些骂声也可以拥抱。
有人骂就有人看,有人看才有卖出去的可能。
从【产品发布的】角度看,所有争论,都是利好。
关键不是你省了多少钱,而是你砸钱都不一定能砸出这效果。
最后,这不是简单的黑红营销,因为根本不存在黑。 这是典型的段子营销。 真的。 同一个件事在不同人眼里,结论可能完全不同。 就像有段时间全网都是仅退款段子和便宜货段子,有人看到的是嘲笑,有人看到的是平台真的这么保护我啊,那我要在这里下单。 就像保时捷梗,有人觉得嘲笑,有人真觉得是保时捷平替,那我要下单。 就像现在全网都是转转段子,有人觉得离奇,有人真的看到了出二手方便,那我手上刚好有二手我要试试。 甚至很多看似是骂的段子,其实都是公司自己策划的。 有人在争吵,有人已经看到了自己的需要。 这才是更高级的手段。 小骂,大帮忙。 同样的小米17,有人看到了小米蹭流量,就有人看到iPhone17PM没有的背屏被小米17PM用上了。 手机只要不是重大质量问题,一切声量只有正面和更正面。 你难道会觉得批奏折段子对三折叠手机有任何负面吗? 能出得起这个价格买手机的人,就是潜在会有这种精神需求的。 只有正面和更正面。 参数哄哄极客,发布会只能困住老粉。 真正能破圈的,只有梗和争议。 次抛型的热度,就该配爆炸式的营销。 只要产品给力,所有争议都会转变为购买力。 所以,与其被动比较,不如主动出击。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热搜登顶。 再进一步,同行睡不着觉。 不抓紧喊出来,世界上只会又多出一个没人记得住的旗舰机。 真的,你做个营销发个通稿也就三五千转发,甚至被预制菜新闻压得喘不过气。 小米一个改名直接在热搜榜上包宿,光是对标都能对一整个月。 到时候发布会一开,但凡产品力跟得上,每个人的屏幕都会被动接受一句句“这TM也行”的口水洗礼。 小米,把这一切玩明白了。(转载自半佛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