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间,比亚迪(01211.HK,002594.SZ)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
比亚迪上半年完成550万辆销售目标的四成,面对略显激进的年度销售目标和行业愈发激烈的竞争态势,强势如比亚迪也不得不直面以价换量带来的增长质量下滑和利润空间压缩的平衡难题。
〓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基础财务指标(图/公告截图)
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受价格战影响
尽管“反内卷”已成为行业共识,但竞争格局调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历经一个周期。作为行业龙头的比亚迪亦难以规避内卷带来的影响。
据比亚迪解释,期内汽车行业“一口价”“过度营销”等乱象频发,竞争加剧,“全民智驾”战略亦受影响,导致国内盈利能力短期承压。
高性价比原本是比亚迪被市场认可的关键优势之一。然而随着价格战持续升温,越来越多智能化属性更强的竞品攻入比亚迪核心细分市场,后者不得不通过降价的方式维持其原有的性价比优势。
2月10日,比亚迪推出“全民智驾”战略,宣布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下放至10万级车型,首批上市的21款智驾车型涵盖秦、宋、元、汉、唐、海豹、海豚、海鸥等,售价区间下探至6.98万元,引发行业震动。
虽然受工信部规范辅助驾驶宣传用语的影响,“全民智驾”的概念没有再被提及,但比亚迪智能平权的举措已然落地。
技术下放对于新车主而言固然利好,但也引发了部分老车主的不满。有老车主在第三方平台车质网发帖称,其于2025年1月购买2025款宋L DM-i时,品牌方未提及短期内同车型会升级辅助驾驶功能,以致“全民智驾”战略发布后其所购车辆严重贬值。
时至5月下旬,为应对行业竞争、进一步提振销量,比亚迪率先为旗下王朝网、海洋网共22款车型推出至高优惠5.3万元的限时补贴价或“一口价”。吉利、奇瑞、上汽通用、零跑、智己等车企随后跟进,与比亚迪展开“贴身肉搏”。
降价虽然令比亚迪6月销量维持在38万辆的高位,却又一次点燃了一些老车主的怒火。尽管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车型价格变动、技术更迭已是常态,但短时间内频繁的价格下调与配置升级,若未做好用户预期管理,仍会削弱老车主的消费体验,影响品牌忠诚度。
在去年的一场论坛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曾公开表示,“中国汽车是越卷越强,越卷越好。”他说,过去4年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研发投入是4年前的2.5倍;对比过去的自主和合资车型,最近的中国汽车不仅是产品,连服务和品质也是越“卷”越好、越“卷”越硬。
但相较于技术、服务、品质,价格依旧是市场感知最为明显的触点,也是车企参与行业竞争的首要切入点。这一点在短期内暂时无法改变。
高端化依旧是“伪命题”
除王朝、海洋网两大产品矩阵外,比亚迪旗下还有腾势、方程豹、仰望品牌,三者承担着集团品牌向上的重任。
腾势品牌已然成为比亚迪推进品牌向上的关键力量。MPV车型腾势D9是品牌旗下主销车型,独自撑起品牌超六成零售量;反观38.98万元起售的SUV腾势N9、33.48万元起售的轿车腾势Z9,以及3月新上市的D级插混SUV腾势N7,现阶段尚未打开市场声势。面对小米YU7、理想i8、全新蔚来ES8、问界M8纯电版等车型带来的激烈竞争,三款车型后续表现仍待观察。
方程豹品牌自首款车型豹5因销量不佳全系降价5万元引发争议后,后续车型定价策略明显趋于保守,旗下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钛系列首款车型钛3直接将起售价下探至13.38万元,大幅降低了方程豹品牌入门门槛。而仰望品牌则因为品牌定位过高,注定了其难以实现销量快速突破。
不过比亚迪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单一布局,其同步推进的海外业务,正成长为其重要增长极。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销量达到47.22万辆,同比增长132%,占其全部销量的21.63%。期内其海外收入达到1354亿元。
比亚迪在财报中提及,其在海外定价实现高举高打,更高的盈利能力使海外业务成本集团持续高速高质增长的新引擎。4月,腾势品牌在意大利举行品牌发布会,旗舰车型腾势Z9GT亮相,标志着腾势品牌正式进入欧洲,强化了其在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截至6月底,其产品覆盖范围已拓展至全球6大洲110余个国家和地区。(转载自凤凰WEEK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