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炒菜机器人元年
创头条New 2025-07-24 13:13

炒菜机器人近来热度骤升。

7月22日,京东七鲜小厨北京首店开业。该门店配备橡鹿科技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每个机器人有4个炒菜的加工区。

用餐高峰期时,两位“厨师”各自值守一台炒菜机器人,负责菜品的调配和装盘工作。

“厨师”根据顾客的下单信息,取出包装好的食材,给机器人,5分钟内,就可以出餐意面或者其他炒饭。

意外的是,当天因七鲜小厨使用大量电器厨具,发生断电,导致炒菜机器人停转。

恢复供电后,流程需从头开始,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已做一半的菜品倒掉,重新投料。

7月20日,“苏超”赛场外,添可炒菜机器人设摊,凭球票免费发放现炒菜品。

机械臂2分钟完成一份苏州响油鳝丝或镇江醋溜土豆丝,单日供餐1003份。

机器人配备双环火焰(升温快3倍)、六轴模拟翻炒手法,并可自清洁防串味,连续工作5小时无故障。  

同一周末,四川科技馆内,川菜连锁品牌秋金小炒创始人黄天勇向行业宣布,第三代智能炒菜机器人已实现回锅肉、麻婆豆腐等经典川菜的“0差错标准化”。

同时,人力成本直降60%,出餐效率提3倍,已布局美国尔湾店,计划全球扩张。 

与此同时,炒菜机器人正真实的走向更多餐厅的后厨。

湘式快餐霸碗全国500多家湘式快餐店里,所有后厨仅需1名员工备菜,机器人完成烹饪。

小菜园在招股书中披露,投资 1亿元采购2000台设备,支撑其港股上市计划。

上海社区老年食堂,引入炒菜机器人应对厨师短缺。  

唯品会员工食堂使用机器人,满足大规模团餐需求。  

苏州甚至出现了0厨师的“阿万炒菜”机器人餐厅,一份黑椒牛柳饭日复购率47%。

章鱼小数据创始人谭海林说:“大量连锁餐饮正排队拜访炒菜机器人公司。”  

降本增效是餐饮业拥抱机器人的主要出发点。

数据显示,目前中餐利润率普遍仅5%,客单价却从2020年至2024年下滑5%,至53.5元。

“消费者接受的人均价格集中在30-60元,口味要求却未降低。”行业人士说。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人力断层。

新东方烹饪培训人次过去6年下滑18%,成熟厨师培养周期漫长。

一台机器人替代2-3名人工,将出餐时间从10分钟压缩至2-3分钟,香天下董事长朱全称之为“效率革命”。  

目前,炒菜机器人赛道已形成多玩家格局。

商用领域头部玩家如京东系的橡鹿科技,其主打“美膳狮”系列,技术亮点为动态火力算法+食材识别,应用于京东七鲜小厨,主打快餐现炒场景。  

如拓邦股份,旗下“厨纪”系列综合性能行业领先,适配连锁正餐,支持爆炒/蒸煮模块化切换,已批量供货。 

如优特智厨,聚焦温控技术,G3-2.1机型实现±1℃精准控温,覆盖1700+道菜谱,出口12国。  

还有科沃斯旗下的添可,其食万星厨系列,主打“0厨师餐厅”,苏州直营店“阿万炒菜”日均出餐500+份,被央视报道出圈。

此外还有赛米控,其 SmartCook Pro 系列,支持多锅协同+自清洁,主攻中央厨房场景。

家用领域如小米,推出Smart Cook全能厨电机器人,集成35+功能(炒菜、研磨、发酵等),内置200+菜谱,定位高端家用市场。  

还有美的,也推出有家用机型。

图片

但受限于火候不足(家用功率≤2kW vs商用15kW)、操作复杂等原因,家用场景渗透率不足5%。

影响商用场景渗透率的因素,则有所不同。

比如,商用设备单价5-8万元,中小商户承受力有限。  

比如,每个菜系对技术的要求不一样,单一机型难全覆盖,多个机型则又加重了成本。

为了化解成本矛盾,擎朗送餐机推出了 3000 元月租模式。  

还有就是必然的口味争议,很多消费者认为,机器人菜品缺乏“锅气”,标准化和口味之间的平衡尚需时日。

2025年被认为是炒菜机器人普及元年。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商用市场规模较2019年扩大8倍,头部企业订单量同比增340%。

截至2025年6月,全国超3万家餐饮门店部署机器人,预计2027年将达15万家。 

预计 2027年商用服务机器人在餐饮场景渗透率超30%,2030年覆盖70%中型以上餐企。  (转载自创头条New)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