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真走了。
不久前,Manus大规模裁员的时候,就有媒体报道,核心团队要搬到新加坡了,补偿方案为N+3或2N。同时,新加坡方面同步启动高薪招聘,AI工程师月薪达到8000-16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
当时,大部分人都是半信半疑,毕竟,之前还跟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功能。也就是大家期待的Manus中文版。
然而,今天,Manus官网显示,中国地区用户不可用,并同步清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以及小红书等社交账号。根据蓝鲸财经方面的消息,Manus中文版将不会再继续推进。
针对网上的舆论,Manus没有任何官方回应。小红书上有博主为Manus武汉的员工感到不值,是他们(武汉员工)没日没夜把产品做成爆款,融到了大钱,结果等来的不是期权和奖金,而是N+3的裁员通知。
事实上,Manus从诞生那天起,就被国内无数的争议包围。
有人喊着全球首款通用Agent由中国造,彰显国产AI产品实力;有人说套壳的产品,没什么核心技术;还有人说,Manus用内测码做饥饿营销很恶心;也有人说,一个中国人做的AI产品,为什么官网的介绍不用中文?
不管真相如何,更多人还是希望Manus能成为继Deepseek之后的又一个神话,愿意相信,中国的天才年轻人们将再次引领世界。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科技荣耀。
当时,不光国内AI自媒体博主们被Manus带入了集体高潮,就连官方媒体也下场报道。今日亚洲栏目就报道Manus是又一匹黑马。
如今,Manus放弃国内市场,转向海外。这中间,很大原因是中美 AI 竞争背景下,初创企业在技术、资本、地缘政治间的艰难博弈。
Manus从“中国新贵” 到 “海外求生” 的转变,既是全球化战略的主动选择,也是算力限制、投资审查等外部压力下的被动调整。
我理解Manus的选择,但从用户角度一时间很难接受。
毕竟,没有国内AI自媒体作为气氛组支持,它不可能有今天这么火。而且,不少AI自媒体为了支持Manus甚至还背上了骂名。
如今,万众期待的国产Manus也没有了,那些曾为它熬夜写测评、扛着“恰饭” 质疑声为其正名的自媒体,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当初有多用力吆喝,现在就有多狼狈。
毕竟,他们不仅是传播者,更是第一批相信“国产 AI 智能体能突围” 的信徒,如今信仰突然跑路了,成了一场无人认领的热血笑话。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种“说走就走” 的决绝,像在给所有热情的支持者心上划了一刀。
以后谁还敢轻易为“国产 AI 之光” 摇旗呐喊?生怕下一个站出来的,又是一个在资本浪潮里转头就忘本的过客。只留下国内用户对着空荡荡的官网截图唏嘘 —— 就像一场盛大派对散场后,主人卷走了所有蛋糕,连块包装纸都没留下。
崛起:闪耀登场的“中国新贵”
2025 年 3 月 6 日,对于国内AI Agent产品来说,是一个大日子。Manus正式发布了,让整个AI产品圈都变得不平静。
当时,Manus 采用了邀请内测的方式向公众开放,这种饥饿营销策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随后就因“10万块钱一个邀请码”登上微博热搜,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科技圈“顶流”。
Manus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如此巨大的轰动,是因为它与传统的 AI 聊天机器人不同,Manus 不仅仅是提供想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想法切实付诸实践,真正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它采用了先进的 Multiple Agent 架构,如同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慧体,能够在接到用户指令后,直接操作电脑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如撰写报告、制作表格、筛选简历、分析股票、规划旅行、创建教育内容、分析财务报告等等,最后还能精准导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成果。
5 月 13 日,Manus 正式开放注册,并为新用户提供积分奖励与每日积分供免费使用,进一步扩大了用户群体。6 月,Manus 更是乘胜追击,推出了文本转视频服务,不断丰富其功能生态,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这期间,Manus 母公司更是获得硅谷知名风投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约合 5.5 亿元人民币)B 轮融资,公司估值也随之跃升至近 5 亿美元,实现了约 5 倍的增长。
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为 Manus 的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也让它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 AI 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被视为 “中国新贵”,承载着无数的期待。
转折:无奈出走的背后挣扎
正当人们对 Manus 的未来充满期待时,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其发展轨迹发生了急剧的转折。
据 Semafor 等媒体的报道,从两位知情人士处得知,美国方面正在审查Benchmark对Manus的投资,审查重点聚焦的是,该笔投资是否符合今年刚刚生效的美限制对华科技企业投资的新规。
在当前中美 AI 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对涉及中国的 AI 企业审查愈发严格,许多接受美国资本投资的中国 AI 初创公司都面临着这样艰难的抉择。Manus 为了满足投资方的要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发展机会,不得不开始调整战略方向。
6 月,Manus 联合创始人张涛在新加坡一场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正式透露,公司总部已迁至新加坡,并且在东京、加州设立办事处,计划大力开拓美国、日本、中东等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Manus 的业务却开始大幅收缩,大规模裁员随之而来。这一系列的转折背后,是 Manus 在技术、资本、地缘政治等多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在技术方面,英伟达顶级 GPU 出口管制使得全球 AI 企业的算力成本急剧攀升,中国企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Manus 作为一家对算力需求巨大的 AI 初创公司,也难以幸免。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的算力节点,拥有相对丰富的 AI 基础设施资源,将总部迁至新加坡,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算力限制的问题,为其技术研发提供保障。
谁来填补Manus的空白?
在国内,随着 Manus 的撤离,其留下的市场空白迅速被其他竞品填补。扣子空间、通义千问等纷纷推出平替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功能与 Manus 相似,而且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同时还深耕本土化生态,更能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这使得 Manus 想要再次进入中国市场变得难上加难。
在海外,Manus 同样面临着强劲的对手。
例如 GenSpark,这家由前百度高管创立的公司,在 AI 领域发展迅速,45 天就实现了 3600 万美元年化收入,用户增速更是 Manus 的 2 倍。此外,还有 OpenAI、谷歌等行业巨头,它们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Manus 要想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并发展壮大,绝非易事。
Manus 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对于 AI 初创企业来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又要坚守初心,平衡好技术、资本、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关系,很难,但又不得不每一步都做出选择。
未来,还是期待 Manus 能够在海外市场创造奇迹,成功建立起技术护城河,实现逆袭。但无论结果如何,它的故事都将成为 AI 创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转载自AI新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