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息显示,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的新项目「来福」近日已悄然登陆苹果 App Store。产品定位为“AI 私人电台”,由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出品,该公司法人及实控人正是焦可本人。目前「来福」仍处于内测阶段,主打以AI语音驱动的“陪伴型内容”,通过语音合成与场景感知实现“个性化播报”,试图构建一种更贴近人类情绪的交互体验。
今年3月,蓝鲸新闻报道焦可已正式离职,并已投身AI语音方创业。焦可是百川智能的早期创始团队成员,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是校友。在百川智能期间,他主要负责互联网业务。
目前,「来福」正处于内侧阶段,ZF暂没获得内侧资格。但根据在APP Store的公开信息,「来福」主打的或是 AI驱动的语音陪伴型音频应用,其产品结构融合了播客、智能语音助手与定制内容推荐的多重属性。整体风格强调“沉浸式”“随听随播”“对话交互”,意图用 AI 生成内容替代传统主播的角色,重新构建“私人电台”的使用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AI播客正在成为国内AI创业者争相涌入的热门赛道。
在技术视角下,AI播客看上去拥有广阔的重构空间:语音合成模型不断进步,语气控制、情感识别与上下文理解能力日趋完善,播客内容的生成门槛正在被快速降低。而生成式AI也让播客从“录音剪辑上传”走向“算法驱动、动态生成”,摆脱了传统内容行业长周期、低效率的结构性困境。
与此同时,播客的用户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现代用户希望内容能更短、更轻、更贴合当下的注意力状态,AI电台在通勤、睡前、独处、学习等场景中展现出新的存在感。AI主播也正在从新闻摘要、天气播报延伸至情绪陪伴与知识陪伴,构成一种介于“娱乐”和“工具”之间的新型语音界面。
但乐观之外,仍有许多现实的边界尚未被突破。
首先,播客从来就不是一个“快商业化”的行业。即便是在北美市场,那些最受欢迎的播客节目,依旧高度依赖主播IP、品牌广告主和线下变现渠道。它不像短视频那样具备爆发性的流量回报曲线,也不具备即时可转化的购买行为闭环。哪怕AI大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依然无法改变这个行业本质上的“慢变量”特性。
其次,AI播客虽然是新场景,但远非空白赛道。ElevenLabs、Suno、Wondercraft、Synthesia、Podcastle 等一批海外玩家已经形成较成熟的技术闭环与产品形态,甚至开始提供主播定制、语音克隆、脚本生成一体化服务。而国内如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播客等平台,也在加紧部署AI音频创作工具,原有流量平台具备天然的分发优势。这意味着,「来福」这种独立App若无法构建独特人设、数据壁垒或分发杠杆,将面临“产品做得出来,用户用不起来”的尴尬局面。(转载自Z Fin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