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阿里巴巴2025财年年报披露的合伙人名单震动商业圈:总数从26人精简至17人,9名元老级人物退出,而39岁的电商事业群CEO蒋凡不仅稳居名单,更跻身由马云、蔡崇信、邵晓锋、吴泳铭组成的合伙委员会,成为阿里核心权力圈层最年轻的成员。这一变动不仅是阿里管理层的“瘦身”,更折射出这家万亿巨头在电商困局下的战略押注——将重塑商业格局的希望,寄托在这位曾经历“流放”的少壮派领袖身上。
一、从“流放者”到“掌舵人”:蒋凡的逆袭之路
蒋凡的回归堪称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戏剧性的高管沉浮。2019年,33岁的他以淘宝天猫双业务掌门人的身份首次进入阿里合伙人名单,被视作张勇最有力的接班人。然而2020年因个人事件被取消合伙人身份,2021年更被调往海外数字商业板块,看似职业生涯已跌至谷底。
但这场“流放”反而成为蒋凡的涅槃契机。在海外战场,他以“All in跨境”的决绝姿态,推动阿里国际业务实现三年三倍的爆发式增长:2025财年国际零售商业收入同比增长33%,速卖通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Lazada在东南亚市场份额回升至28%。更关键的是,他通过整合速卖通、Lazada、Trendyol三大平台,构建起覆盖欧美、东南亚、中东的跨境电商矩阵,为阿里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
这种逆势突围的能力,让蒋凡在2023年重返合伙人序列,并在2024年晋升为电商事业群CEO,统辖淘宝、天猫、国际数字商业、1688、闲鱼等核心业务。而2025年6月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的调整,更让他麾下集结了阿里几乎全部消费场景,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商大总管”。
二、权力重构:阿里合伙人制度的深层变革
此次合伙人名单的精简,实质是阿里治理结构的一次“新陈代谢”。从38人峰值到如今的17人,合伙人队伍呈现出三大特征:
1. 年轻化
17人中超过60%为“80后”,蒋凡、吴泽明等少壮派占据核心位置,平均年龄较五年前下降8岁。这种调整与吴泳铭提出的“年轻化管理”战略高度契合——2024年淘天集团已完成管理层换代,6位“85后”管理者直接向吴泳铭汇报。
2. 业务聚焦
退出的9人中,戴珊、彭蕾等“十八罗汉”多为职能线负责人,而新合伙人几乎全为业务一线“一号位”。例如,万霖(菜鸟)、樊路远(大文娱)等原核心管理层成员退出,蒋凡成为唯一留在核心层的业务线CEO。
3. 技术权重提升
邵晓锋(CTO)、吴泳铭(原技术负责人)等技术派占据合伙委员会半数席位,与蒋凡的业务能力形成互补。这种“技术+业务”的组合,凸显阿里对“AI+电商”战略的重视。
合伙委员会的权力结构更耐人寻味:马云、蔡崇信作为永久合伙人把控战略方向,吴泳铭代表管理层,邵晓锋负责技术支撑,而蒋凡则成为连接业务与战略的关键枢纽。这种架构设计,既保障了创始团队的控制权,又为蒋凡的破局提供了制度空间。
三、破局之战:蒋凡的三大核心挑战
蒋凡的晋升,本质是阿里将电商业务的“破局权”交付给他。面对拼多多、抖音电商等新兴势力的冲击,他必须在以下三个战场取得突破:
1. 即时零售的生死竞速
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日订单量从5月的1000万飙升至6月的6000万,覆盖品类从餐饮扩展至家电、汽车等低频商品。但美团、京东的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已分别达9000万和5000万,且美团正在加速布局跨境即时配送。蒋凡需要在履约效率(淘宝闪购准时率97% vs 美团98.5%)、商家覆盖(饿了么商户数300万 vs 美团800万)上缩小差距。
2. 跨境电商的攻防转换
速卖通在欧美市场遭遇Temu的凶猛冲击:2024年Temu全球下载量超速卖通,市场份额达21% vs 速卖通的10%。蒋凡的应对策略是“国别化深耕”——在西班牙推出Miravia专攻高端市场,在韩国与Naver合作打造本地化供应链,同时通过AI工具重构商品推荐逻辑(如接入通义千问Qwen 2.5-Max模型)。这种“精准打击”能否奏效,将决定阿里国际业务的盈利时间表。
3. 生态协同的破壁之战
饿了么、飞猪并入后,蒋凡需要打破“业务烟囱”:饿了么的即时配送网络能否与淘宝天猫的供应链深度融合?飞猪的酒旅资源如何反哺淘宝的用户活跃度?目前,淘宝闪购已实现“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的闭环,但在会员体系打通(88VIP与饿了么超级会员尚未整合)、数据共享(淘天与饿了么数据中台未完全互通)上仍有障碍。若能突破这些瓶颈,阿里有望构建起覆盖“远场电商+近场零售+生活服务”的超级生态。
四、权力与责任:蒋凡时代的阿里命运
蒋凡的崛起,标志着阿里进入“少壮派主导”的新阶段。他的权力边界已远超传统业务负责人:不仅掌控阿里58.4%的营收来源(国内电商+国际业务),还通过合伙委员会深度参与战略决策。这种“业务+治理”的双重权重,让他成为阿里历史上最具实权的高管之一。
但权力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张书乐等分析师指出,蒋凡肩负着“破局者”的使命——既要抵御拼多多、抖音的进攻,又要重塑阿里的增长逻辑。他的每一步决策都将影响这家巨头的未来:
短期:能否在2025年底前将淘宝闪购日订单提升至8000万,缩小与美团的差距? 中期:国际业务能否在2026财年实现规模化盈利,成为与国内电商并列的增长极? 长期:阿里能否通过“电商+AI”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下一代消费体验?
在这场商业战争中,蒋凡的对手不仅是黄峥、张一鸣,更是阿里自身的路径依赖。他需要在“保守”与“激进”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淘宝天猫的基本盘,又要敢于在即时零售、跨境电商等新战场投入重兵。这种“既要又要”的挑战,考验着他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
当蒋凡与马云、蔡崇信并列于合伙委员会名单时,外界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沉浮,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权力结构的变迁。在这个AI重塑商业的时代,阿里能否通过蒋凡的破局,重新夺回电商领域的话语权?这场关乎万亿市值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转载自新商业思想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