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摊上大事了!
从高速智驾事故到私自限制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一路顺风顺水的小米汽车,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成了舆论风暴眼中的“众矢之的”。
5月10日,雷军在微博上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要知道,雷军可是营销界的传奇人物,跨界造车后,小米汽车几乎天天霸占热搜榜。
然而,这场退车风波却让小米汽车从“流量宠儿”变成了“舆论靶心”。这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行业潜规则?小米汽车又该如何应对这场信任危机?
今天,无人车来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
一、退车风波:一场由虚假宣传引发的信任危机
1、碳纤维前舱盖:从“神器”到“装饰品”
最近,30余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举着“虚假宣传”的标语,在北京某交付中心门口维权。
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举着订单截图和手机视频高喊“退一赔三”,甚至聘请律师启动集体诉讼。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问题出在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上。
当初,小米在宣传中可是把这款前舱盖吹得神乎其神,什么“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听起来就像是个能提升车辆性能的“神器”。
而且,选装价高达4.2万元,不少车主就是冲着这个“神器”去的。
然而,车主们提车后一测试,发现这个“神器”根本就是个“装饰品”。既没有气流导引功能,也没有改善散热性能。拆解对比显示,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减重1.3公斤。
这哪是什么“神器”,分明就是个“智商税”!
2、动力限制:从“地表最快”到“马路龟速”
如果说碳纤维前舱盖的问题只是让车主们感到失望,那么动力限制的问题则彻底点燃了车主们的怒火。
5月初,小米汽车推送了1.7.0版本更新,将车辆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排位模式”。
这一做法引发了车主们的强烈不满。
要知道,当初雷军在发布会上可是信誓旦旦地说,SU7 Ultra的最高时速能达到350公里,是“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车主们也是冲着这个“地表最快”的卖点去的。
然而,现在动力却被“腰斩”,车主们自然不干了。
有人抱怨:“花钱买性能却被限制,这不是坑人吗?”
甚至催生了代刷圈灰色服务。
二、流量反噬:小米汽车为何会陷入信任危机?
1、过度营销:从“流量宠儿”到“舆论靶心”
雷军是营销界的传奇人物,跨界造车后,小米汽车几乎天天霸占热搜榜。
从官宣造车到首款车SU7推出,再到北京车展上的“雷军秀”,小米汽车的一举一动都引发巨大关注。
然而,流量是把双刃剑。
巨大的流量红利让SU7一路畅销,但也让小米汽车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聚光灯下。
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迅速引发舆论海啸。这次退车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行业通病:重营销轻技术,小米汽车也中招
事实上,小米汽车的问题并非个例。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不少新势力车企都存在“重营销轻技术”的行业通病。
这些车企往往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营销上,却忽视了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
结果,产品一旦上市,就暴露出各种问题。
比如,有的车企夸大宣传智驾功能,导致车主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有的车企在产品宣传上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小米汽车这次退车风波,就是“重营销轻技术”行业通病的一个缩影。
三、小米汽车的应对:诚意不足还是策略失误?
1、官方回应:两次致歉,诚意几何?
面对退车风波,小米汽车迅速作出回应。
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就近期小米SU7 Ultra车型引发的两项争议——“排位模式”解锁条件变更,以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表述不清问题,发布官方回应并两次致歉。
对于“排位模式”功能添加解锁条件的问题,小米汽车表示已暂停了这次推送,并将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
对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质疑,小米汽车表示对于未交付的订单,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完全平息车主们的不满情绪。
有车主认为小米汽车存在货不对板的问题,要求无损退车。
还有车主觉得应该严惩小米汽车方面,按照法律要求退一赔三或者退双倍定金。
2、法律层面:虚假宣传是否构成?
从法律层面来看,小米汽车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是关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虚假宣传的认定并不容易。
上海一名律师表示:
“如果属于选购,并且前舱盖存在虚假宣传,没有宣传里所表述的功能,至少前舱盖部分是可以退换的,但是整车是否能退换是一定疑问的。是否有虚假宣传是关键。如果不能认定为虚假宣传,那么就是车企和消费者协商解决了。”
四、行业反思:小米汽车能否借此建立更透明的用户沟通机制?
1、用户主权觉醒:智能电动车行业的新趋势
这次退车风波也暴露出智能电动车行业的一个新趋势——用户主权觉醒。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们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注产品的性能和价格,还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售后服务。
如果车企在产品宣传和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消费者、货不对板等问题,就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维权行动。
这对车企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行业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2、小米汽车的机遇:建立更透明的用户沟通机制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这次退车风波虽然是一个危机,但也是一个机遇。
如果小米汽车能够借此机会建立更透明的用户沟通机制,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控制,就有可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比如,小米汽车可以定期举办车主见面会,听取车主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解决车主的问题和投诉;
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
终究,所有美好的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完善!
五、结语:小米汽车的未来在哪里?
这场由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的风波,不仅让小米汽车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也让消费者对于车企的宣传和诚信产生了质疑。
未来,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将是小米汽车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5 月 11 日,雷军在微博发布了关于小米 SU7 Ultra 挑战世界之巅的博文,并转引了令他感动的一句话:“伟大的梦想,从不止步于已知的边界。”
如何平息车主的怒火,重建消费者的信任,将是小米汽车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于雷军来说,这场风波或许也是一个反思和调整的机会,让小米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稳健地前行。
总之,无人车来也认为:
正如某维权车主在机盖上喷绘的标语:"这里本应有风。" 对小米而言,现在需要的不是更大的风口,而是重新学会敬畏造车的重量。
亲!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