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佛仙人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991篇原创
1 最近一个礼拜,《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个视频火了,引发了很多争议。 有人反对,有人支持,而且双方的观点完全是针锋相对的。 哪边说得对? 其实都对。 无非是是视角问题。 2 大家的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三观不同,有争议很正常。 而且,难道大家不觉得很多视频评论区对线要比视频本身精彩吗? 我自己就是UP主,每次发完视频我就等着看评论,逛评论区的时间可能比我写台本的时间还长。 评论区里肯定会有争议,但我很开心: 有争议,说明大家看你内容的时候是认真思索过的,这是有含金量的争议。 如果大家都不把你的内容当一回事,其实也就不会有争议了对不对,公认你说的是放屁就好了。 而且有一些反对的评论,会很认真地长篇大论,讨论自己的理解,对我非常有帮助。 再牛叉的人都会有自身局限性,你看一件事情的观点一定会受限于你的自身经历和三观,这是一些已经定型了的东西。 但通过看评论区,我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一个SB,不要自大,不要固步自封。 就像我的微信号起到的作用一样。 而且我特别喜欢在评论区看别人吵架,尤其是那种多方混战,十几个观点在打群架。 不光是爱看热闹哈,关键是,这已经是我认知这个世界多样性的一种习惯了。 因为大家都在认真表达,所以每一个评论区都是映照不同世界的一面镜子。 每一句让你诧异让你觉得无法理解的观点,背后都是一段你未曾经历的人生。 刚开始的时候,我老是觉得很多言论特别离谱,看不出一点脑力活动的痕迹,一个能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怎么能离智能这个词如此遥远? 但后来我忽然意识到,错的是我。 如果一个人让你觉得很傻X,但他还活得好好的,说明不是他傻X,而是他的生活环境就需要他那么做。 大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来自不一样的生活。 很好玩儿的是,我在评论区看不同世界的时候,看到了一条评论: 但他不知道的是我也在等着他们,想看看他们能发出什么精彩言论。 你在观察不同的世界,那些世界里的人也在观察你。 一如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人只能活一次。 但透过一个个评论区,看到一条条不同的观点,一场场不同的人生。 就相当于活了很多次。 如果经常逛,你甚至可以死去活来。 有时候我会想,B站其实不是一个平台。 它明明是一个宇宙,甚至是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大世界有三千中世界,每一中世界有三千小世界。 行诸评论区,见二百七十亿小千世界。 3 我是B站的老用户,同时也是它的创作者。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这里的生态是非常特别的。 这个生态的核心,在于独特的用户。 这些年我反复强调过,B站UP从来不牛X,牛X的是诞生这些UP的生态。 最早的互联网内容平台是门户网站,由编辑推内容,大家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个叫千人一面。 移动互联网浪潮开启后,有平台开始用算法做个性化推荐,实现了千人千面。 但它直接跳了一个世代,做到了一人千面。 举个例子,B站用户看不同的内容,自己也会在相应的评论区下表现出不同的样子。 看土味傻乐的视频,他可以开开心心地笑,看宅舞区小姐姐跳舞,他可以目不转睛,看一些讲大事正事的视频,他也可以很认真地和你列数据讲逻辑。 看着他列出的论文,就算他是为了反驳你,你也得感动。 因为你知道他肯定是个搞学术的,他的头发着急。 但你没想到的是,他把假发一戴女装一穿,可能就去宅舞区卷了。 擦玻璃,擦擦擦擦玻璃。 这个时候你才知道你误会他了,他为什么爱逛宅舞区,其实他是在学艺; 你看他眼框里冒的火,那是同行们在切磋。 一人千面,乃至千人千千面,让它的内容生态变得极为丰富和繁荣。 你不仅可以看不同创作者的内容,还可以看同一个人在不同评论区的不同状态,甚至是不同人在不同评论区相互碰撞。 这已经不是排列组合能涵盖的了,这是直接把内容创作的形式拉高了一个维度。等于你只有长宽,但我加了一个高,从平面变成了立体,你怎么和我比。 不是别的平台不行,而是因为B站的玩法太开挂了。 4 这种内容生态非常难成型,甚至根本没办法刻意去引导。 它是B站十几年来社区氛围自然演化的结果,其他平台就算知道方向,也没有十几年去等待。 一年下来就得被KPI送到社会上去。 但这个生态一旦建立,就会非常稳定,稳定到足以对抗移动互联网浮躁化的大势。 一方面,它的用户粘性极为稳定。 有些影视剧,明明其他视频网站也有资源,但你就是想在B站看。 因为你希望在看影视剧的时候可以一边看网友的弹幕,可以和大家一起吐槽。 现在大部分视频网站也有弹幕功能了,但只有在那里你才会认真发弹幕,并且认真对待别人发的弹幕。 此时你绝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你随时可以因为一个观点的差异,和一个不知道多久以前路过这个视频的陌生人争执起来。 又或者在一个梗、一个笑点那里,和过去未来的千千万万人一起会心一笑。 另一方面,这个生态对不同的内容足够包容。 无论是娱乐的,肤浅的,短平快的,奶头乐的。 还是人文的,深度的,慢悠悠的,需要思索的。 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受众—— 甚至很多时候就是同一批人。 像【二舅】这样的内容,只有在B站才会诞生。 视频本身,再加上目前已经六万多条评论的评论区,共同构成了这个作品的深度。 其他平台的作者或许也能做出这样的内容,但那些地方没有这样认真且一人千面的用户。 很多平台的优势是快。 而B站是慢。 在那些快的地方,你做的东西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里吸引眼球,就必然会被淹没在一堆黑丝擦玻璃和生啃猪大肠当中。 当然,这些内容的评论区很和谐,但也很无聊。 别说像现在这样打动海量观众、引发巨大争议了,评论区没让二舅去打PK就不错了。 当然这不怪观众。 因为如果左边是生啃猪大肠右边是二舅,那我还是选择看猪大肠。 毕竟我真的很想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馅。 我知道这样或许不好,但真的太刺激了,我把握不住。 5 是没有错,但多少会有些遗憾。 这个时代已经有太多泛娱乐的东西了,多多少少还是需要一些慢的、严肃的、能让人认真对待的内容。 你是个创作者,你也想做点有深度的东西证明一下自己。 但你不敢,你怕被遗忘。 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 不是我发出来的东西挨骂,而是石沉大海。 谁不希望有人能认真听你表达,认真给你反馈? 士为知己者死啊朋友们。 但这年头,你已经很难找到能和你认真讨论一件事的人了。 于是为了得到注意力,你只能放弃任何需要认真观看的内容。 一步步浮夸,夸张只因你很怕。 但在B站这个内容生态中,你可以非常笃定且安心。 你知道无论你做什么类型的内容,都会有人看,而且是认真看。 即使是早已衰微多年的乡土文学,也可以在这块土壤上重新生根发芽。 创作者们斟酌着词句,打磨着台本,以较为考究的视频画面和文学化的文本,叙述着一个个在乡村里发生的故事与骤变。 而且,这里的用户真的能给他们足够的反馈——以长评论,以播放量,以三连投币。 过去讲好的文字是跃然纸上,而视频文学从一开始就擅长做到这一点。将这些视频的文本拆出来,本身便是一篇极好的文字。 也许将它们单独发表在一个传统纸媒期刊上,同样能触动一些读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一定会受限于表达形式和载体。 然而,当文学笔触加上镜头语言乃至适当的音乐配合,这就成了一个超维度的文学作品。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它们依然可以触达无数人的心灵。 关键是,在前互联网时代,这是属于影视剧和纪录片的专利,个人创作者无法企及这种工业化的创作模式。但在今天,随着创作工具的轻量化,独立完成文案、拍摄、剪辑、发布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你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大制作导演,但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严肃的视频文学创作者,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打动千千万万人。 当视频文学的创作普及到每一个普通创作者身上的时候,也就是文学真正复兴的时候。 这是工具的胜利,同样是每一个文学创作者的胜利。 不光是文学的创作,还有互联网改变的,还有文学的阅读、分析,乃至关于它的一切。 我经常推荐一个叫【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的B站UP,老粉都是叫他四叔的。 四叔在B站讲余华,讲马尔克斯,讲加缪,讲一本没有书名,没有作者的悬疑小说。 甚至自己写小说,搞脱口秀。 在一个传统文学备受冷落的时代,还能有几百万年轻人聚在一起,通过视频感受文学魅力。 这个画面,本身就太文学了。 而且他们会很认真地在评论区写上大段的文字,很多话写得非常精彩,这就是一种文学创作。 谈论文学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那些好玩的桥段和奇妙的表达,那些作家从视频里走出来,穿梭时空围着你跳桑巴。 我们不是不爱诗与文学了,只是需要一个更直观更贴近视觉的传播形式。 赛博文学,也是文学。 某种意义上,这些视频文学成为了帮助你横渡这个浮躁时代的一艘船。 船下火海燥热,三界无安。 6 有了认真的观众,才会有认真的创作者。 而B站十几年来的弹幕文化和社区氛围,恰好塑造了互联网上极为认真的一批观众。 你知道他会停下来,认真看。 所以你才敢慢下来,不那么功利地去做一些需要咀嚼的内容。 不只是为了钱,不只是为了流量,更是为了念头通达。 可以性价比很低,可以ROI算不过来,但一定要有人认可,一定要在这个茫茫世界影响到哪怕几个人。 知道他会认真看,所以你不会也不敢糊弄事。 说真的,我每看到一条长评论都很开心,甚至觉得受之有愧,因为这说明读者走心了。 你的文案也就几千字,读者一条评论都能写上大几百,你敢不用心做内容吗? 你会想,我一定要把自己最完备的逻辑展现出来。 就像有一场有预演的吵架,绝对不能等吵完才发现哪句话说得不到位。 而且发出去以后你会很期待别人的反馈,而且你知道一定会有反馈。 有人认真回应,有反馈,不管是夸还是骂,你才愿意继续做下去。 你期待他们夸你,你期待他们骂你,你期待他们互相肯定,你期待他们互相挑战。 正如他们期待你发下一个视频。 然后无数人的人生相撞,世界线交汇。 见你,见我,见众生。
